搜索
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正文

书香农信丨左云农商行魏晓峰:父爱无言 厚重如山——读《背影》有感

2024-09-03 来源:好心意情感网

朱自清(1898年11月22日—1948年8月12日),原名自华,号实秋,后改名自清,字佩弦。中国现代散文家、诗人、学者、民主战士。《背影》是朱自清的第一本散文集,共计十五篇文章。其中的散文《背影》更是朱自清的名篇。

推荐人:魏晓峰(左云农商行)

阅读,是一场与高尚灵魂的对话,是一次自我思考的过程。阅读的意义就是要在书中找到自我,并获取不竭的奋进力量。

提及朱自清先生的散文,我们都会想到促动心弦的《背影》、时光流逝的《匆匆》、宁静优美的《荷塘月色》……他的散文清新、朴实、优美,读他的文章如品一盏清茗,无论是写景或是记事,均展现其真实情感,做到了“情”与“事”的水乳交融。

初读《背影》时,还是在学生时代,那时并不理解文中蕴含的深意,对于文中父爱的体会也是一知半解。如今偶然再读,却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。 《背影》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,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。用朴素真切的语言,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。提到父亲,我们习惯性的用“深沉”“严肃”这样的字眼来形容,他从没有华丽的语言,也鲜有甜蜜的笑脸,他给予我们的爱永远不会像母爱那样浓烈,他的爱像山间的清泉,深藏于纵横的沟壑,细细品来却夹杂甘甜,让人回味无穷。

01

《背影》里有两个鲜明的主题:一个是爱,一个是感恩。

“那年冬天,祖母死了,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”“丧事完毕,父亲要到南京谋事,我也要回北京念书”“父亲因为事忙,本已说定不送我”“他踌躇了一会,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”。母亲的离世、自己的失业、读书的孩子……朱自清的父亲来不及悲伤与难过,他急需找到一份工作来缓解养家的重担。但面对回北京的儿子,他虽提前安顿熟识的茶房同去,但经再三踌躇,还是选择了放下手头的事,留下来送儿子。他始终把儿子的路途平安看的更重,这种爱子之心情真意切。

父亲的爱,永远要比我们想象的要“渺小”,他甚至连说一句“我爱你”的勇气都没有,但是却用行动证明着父爱无处不在。这种无法用简单几句话细诉的爱,我们只有用心才能体会。

02

第二个主题就是感恩,文中父亲送朱自清回北京的那一年,朱自清20岁,写《背影》的那一年朱自清28岁,从北京大学的学生到清华大学的讲师、从心智不够成熟到心智成熟,朱自清最终读懂了父亲爱的表达方式。“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”“那时真是太聪明了”文中先后两次对自己的做法进行自责,对当时自己不能体察到父亲的爱而懊悔。朱自清先生的自责和懊悔又何尝不是我们的“写照”,年轻时我们不懂他,长大后我们便成了他。当自己成家立业后,有了自己的子女后,才明白了那份本应给予他的歉意。

曾经的我也一度不能理解我的父亲,为什么他那么努力,每天早出晚归,家里的光景还是一贫如洗、毫无起色,后来我慢慢懂得了,家中温饱已是他能给予我的幸福,不是每一位父亲都是人杰,但他可以做我心中的英雄。

父爱无言,厚重如山。我们可以吃的差一点,穿的新衣少一点,但是我们不能让自己的遗憾多一点。我们要在《背影》中读懂那份深沉的父爱,生活中,尝试着换位思考、理解着他们的不易,不要让“树欲静而风不止,子欲养而亲不待”成为遗憾,趁现在有能力、还年轻,去到他的身边去尽一份孝心,哪怕是做一顿饭、聊一次天、走一段路,我想都应是值得被珍藏的美好!

来源丨左云农商行

Top